
當和聲突破以大小調體系為基礎的調性和聲之後🚵🏼♂️,人們的創作思維會重新回歸無“主次”之分與“級差”之別的音列而開啟新的音高關系探索。這是一個更高層次上的輪回,歷經調式——調性磨礪的作曲家🖇,從個性化的音列起步♏️,完全可以自主掌控所設定的音高關系,使其遊走於音列、調式💁🏼♂️、音階之間,使其創作音樂的調性狀態遊弋於調性、泛調性,甚至是無調性之間,從而充分發揮與展現作曲家的創作智慧、技能與個性,使作品符合其創作觀念、理念與表現的需要🥗,因而音列成為了作曲家本講座個性化音高關系的基礎性材料之一。
本講座以沈葉的嗩呐協奏曲《一枝花》、張千一的交響套曲《我的祖國》第四樂章《春到邊寨》為例,雖然這些作品在創作觀念🂠、精神內涵🤹🏻、表現內容、寫作技法等方面各具特色,個性鮮明,但在音高組織思維方面🪳,即結構的深層次仍表現出某種可加以探討的共性問題——音列思維👨❤️👨。本人將就這些問題作一些技術分析與理論探討,敬請音樂界的同行們不吝指教。